共富实招看舟山①
“阿拉村共同富裕,一个村民都没有落下”,高亭镇大岙二村凭什么“能”?舟山晚报记者实地走访,探寻该村富民强村的“共富密码”——
“胆子大上天”,小村为啥要建大酒店?
岱山华侨饭店
“阿拉村共同富裕,一个村民都没有落下!”7月19日早上跟记者一见面,岱山县高亭镇大岙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吉华就“骄傲”地开口道。
共同富裕道路广。大岙二村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村民,实现富民强村。
村集体经济起步:钱分了好,还是发展集体经济好?
大岙二村东起竹屿新区,南靠高显庙,西靠磨心山脚下,北至长岙,是高亭镇中心城区村,面积约6平方公里。
上世纪90年代前,这儿还是成片的稻田和菜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先后建造了砖瓦窑厂、制冰冷冻厂,打造了8条墨鱼捕捞船,还发展了螺丝厂、胶木厂、饮料厂、针织厂、年糕厂等,但亏损倒闭的多。
上世纪90年代,江苏华西村等一批村集体经济发达村“闪亮登场”,当时的大岙二村领导班子前往考察学习,回来后坚定了想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征用情况逐渐增多。分钱到户是不少村的通行做法,而大岙二村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当时压力很大。”袁吉华说,因之前办厂效益不佳,村民们担心钱“打水漂”,想分钱到户的不在少数。
但当时的领导班子先统一了思想,再通过村民大会向村民摆事实讲道理,顶住各方压力,迈开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1995年,瞅准商业繁荣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村里用一笔土地征用资金约60万元,购买蓬莱新村小区5套沿街商铺,买入后马上出租,年租金收益8万元。
“当时村里有1600多人,钱分掉每人分几百元,可能转眼间就花掉了。”袁吉华说。
村民受益,村民支持 村集体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
事实上,顶住压力投资后,仍有部分村民强烈要求分钱。
“我们就把60万元投资收益情况讲给村民听,并让村民享受到村集体经济起步发展的红利。”袁吉华说,当时村民种地需要缴纳“土地使用税”,村委使用租金收益代缴,村民这笔费用减免掉,当下就尝到了甜头。
接下来数年,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老年村民生活补贴开始发放,从每人每月20元,逐步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
1998年,国家出台医保政策,村里“无缝衔接”,出台“村级医保政策”,村民大病就医除医保报销外,村里也能给补贴一部分就医费用。谁家出了大学生,村里也给予3000元以上奖励。
2000年左右,因个别村民强烈坚持,村集体决定分发新进一笔土地征用资金,人均可分到3万元左右,村民可自愿选择。最终,全村仅70多人选择分钱到户。
“我不想分钱,我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们都能受益。”63岁的村民赵加龙回忆起来仍很坚定,“那时候能分到3万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的人家可以好好利用投资或盖新房,但也有的人说不定一晚上就赌输掉了。”
“是,我们绝大多数都想壮大村集体经济。”旁边67岁的村民刘国成附和道。
自此,村民想法逐渐统一:每一笔收益都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并用之于村民。20多年来,通过购置房产出租经营、参与项目建设等,村集体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
“胆子大上天” 小村建起了大酒店
长河路上的岱山华侨饭店是岱山城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简洁大气的13层高楼,是由大岙二村建成的。
2004年,大岙二村村集体账上累积流动资金3000万元。
如何进一步激活附近商业潜力,进而带动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领导班子有了一个“胆子大上天”的想法:建一座地标性建筑——大型高端酒店。当时岱山还没有高端酒店进驻。
想法大胆,难题可不少。
首先,地点选在哪里?最好的地段是当时村委办公用房,但面积不够。
“能否协调由村里出钱,将村委办公用房后的一块公共用地买下来?”村领导班子找到岱山县领导商议解决办法,获得支持。
土地难题搞定了,又如何“平地起”?建成后如何运营?
他们想到了“合作共赢”。村领导班子多次赶赴本岛,寻求华侨、天天惠等品牌合作,并最终与华侨达成合作意向。
“由我们来建,华侨租用。”袁吉华告诉记者,在前期设计中多次与华侨沟通,确保交付后好用。
资金不够怎么办?大着胆子,村委通过银行借款1000万元,共计投资4100万元。岱山华侨饭店于2004年开建,并于2007年建成投用。
建成后,村委办公用房没了,还欠1000万元外债,连村民福利发放也是想方设法才筹措到的。
不过很快,效益就看得见了。岱山华侨饭店的良好运转,不但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商业价值,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一笔稳定收入。随着土地资源的进一步流转和资源整合,大岙二村集体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村民成年就有生活补贴 民生福祉再提升
“村集体经济发展,取之于村民,用之于村民。”袁吉华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年来有800万元以上,村民福利支出在700万元以上,村民生活有“甜头”,养老有保障。
“村里各种福利加上社保等,我跟老伴每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刘国成开心地告诉记者。
村里18岁以上村民人人有钱发。生活补贴方面,村里男性18至59岁每人每月可领680元,6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领1000元;女村民18至57岁每人每月可领550元,58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领850元。逢年过节,村里还会为老人和残疾村民准备慰问红包。
2004年,村内建了一处2500平方米的村级公园,现公园内绿树成荫,运动设施一应俱全,是村民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更让村民们甜到心头的,是村里的大病就医补贴政策,让家家户户没了“因病致贫”后顾之忧。
“我老婆2014年脑出血做手术,花掉了10多万元。”刘国成回忆,“医保报销基础上,村内按照统筹基金50%的比例给予补贴,最后我们自己实际仅支付了1万余元。”
2018年,刘国成的妻子又因骨折做了手术,近2万元的手术费,最后自费不到2000元。
袁吉华说,原则上保证每一个村民大病医疗支出自费部分在10%左右。村每年该项支出在100万元左右。
从富足走向家园和美 大岙二村还想先富带后富
复兴路是村民相对聚居的区域。
“丰衣足食之后,我们要把家园建得更漂亮。”袁吉华告诉记者,大岙二村正在村民聚居区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
复兴路一端的一块抛荒耕地改建为停车场,能建60余个停车位。“村民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车子停放方便点,还可以对外经营。”袁吉华说。
“建好清爽、整齐,好足了。”记者正在复兴路一处改造绿地采访时,村民宋先生路过点了个赞。
该区域以前是菜地,放满了粪水桶,环境“脏乱差”,整治“老大难”。岱山正大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借此机会,村委下定决心,把卫生死角问题整改掉。这处近2000平方米的区域,将被打造为口袋公园。
让占比近40%的老年村民老有所乐,村里正在筹建新的老年活动中心。
当然,村集体经济也要进一步壮大。目前村集体经济正在推进股份制改革,完成改革后人人有股份,并可继承,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村民利益。村里也在谋划利用现有资金,整合各项资源,为村内再添一台“造血泵”。
接下去,大岙二村不仅要自己富,还想先富带后富,与附近几个村抱团发展。
共富清单
大病就医 村民实际支出比例降至1成
2020年,全村总收入达到91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474万元,投资收入4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劳动人口平均收入达到4.5万元。
近年来,村民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成年村民人人每月可享受550元到1000元的生活补助。
全村98%的农户安装了卫生洁具,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99%的村民配有手机。
大病就医,村民自己实际支出比例降至1成。
村里建有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并推进停车场等建设。
专家点评
大岙二村的实践 有重大现实意义
缩小城乡差距是实质性推动共同富裕的突破方向之一。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岱山县大岙二村的实践表明,在保持农业基本经营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传统农业经济与工业化、城市化深度融合,对于增强农村自身发展动力、增进民生福祉、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顾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