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诸多非遗技艺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如能致力于产业化开发,深藏闺中的非遗有望变成生财之道。
近日,在第十一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我市参展作品大放异彩,一举斩获32个奖项,其中13件作品荣获金奖(《舟山晚报》5月23日报道)。获奖作品主要为漆艺、鱼拓、渔民画、沙画、手工盘扣、蜡染、船模、剪纸、石刻、木雕等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让“大手艺”成就大产业,应是人们惊喜之余的热切期盼。
据报道,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工艺美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作出不少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精品,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次博览会上全省共有千余名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报名参加,参展作品有6万余件,我市能斩获诸多奖项无疑体现了整体实力。
当然,工艺美术作品不能仅仅停留于获奖。变作品为产品,变“独乐乐”为“众乐乐”,让更多人通过“吃手艺饭”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更大的惊喜。
同样的工艺品,是否出自大师之手价格大相径庭。很多地方就是凭借传统工艺闻名于世,并不断做大特色产业带动百姓致富。舟山诸多非遗技艺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如能致力于产业化开发,深藏闺中的非遗有望变成生财之道。
很多地方的工艺品靠的是“技艺+原材料”,如宜兴紫砂壶、青田石雕,离不开高品质的矿产资源。相比之下,舟山的诸多非遗项目似乎更注重技艺本身而并不依赖于日渐稀缺的原材料,这就意味着更适合可持续的量产。另外,舟山是游客云集的旅游胜地,但缺乏有特色的高档“伴手礼”一直是旅游经济的一块短板。让“大手艺”成就大产业,恰逢其时。
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不一定善于经营,也不一定拥有资本。把“大手艺”做成大产业,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帮一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出台优惠政策、采取扶持措施,积极打造工艺特色园区,让“大师”成为“共富工坊”的“首席工匠”,这就有望通过名师带徒启动规模化生产,并逐步形成产业化、拉长产业链,为共同富裕闯出一条新路来。
毫无疑问,技艺的“含金量”越高,也就越有人愿意入行。这样一来,非遗保护有了内生动力,后继乏人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