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多跑一次”改革
-
舟山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城市。
◆ 100%全覆盖。全市3268项办理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100%全覆盖的省定目标。
◆ 100%全进驻。全面整合行政服务平台,应进事项全部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集中办理。
◆ 100%全开通。除38项因涉密或涉及隐私以外,其余事项全部开通网上申报渠道。
◆ 100%全应用。全面应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2.0版,除涉密项目外,全市投资项目审批基本实现网上申报率100%、网上审批率100%、办件回传率100%。 -
商事登记便利化改革
-
◆ 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向社会公开了涉及改革的98项许可事项,企业平均开办时间从12.8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工作日。
◆ 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将涉及企业登记、备案等事项和各类证照整合到营业执照上,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目前我市已实现“28证合一”,企业只要拿一本营业执照就可以“走天下”。
◆ 稳步推进“涉企证照工商通办”改革。梳理出涉及21个部门224项涉企证照工商通办事项,针对涉及自贸试验区相关产业和舟山海洋开发特色的38个行业,实现“办一件事、找一个窗口”。 -
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制度改革
-
“标准地”就是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至少五项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 今年以来,我市在海洋产业集聚区、定海工业园区、普陀经济技术开发区、岱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定海远洋渔业小镇这5个重点区域推行“标准地”制度供地。
◆ 通过政府事前定标准,企业对标竞价、按标施建,政府对标验收,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按需拿地、招引遴选高质量项目落地。
◆ 采用“标准地”形式出让的地块已达10宗。结合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标准,进一步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减前置、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间、减成本。 -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
◆ 今年对全市符合参评条件的规上工业企业和用地5亩以上规下企业共603家工业企业进行了分行业评价,主要对企业在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能耗、排放、科技研发投入、劳动生产率等六大指标进行综合测评;有岸线的工业企业还增加了单位岸线税收和单位岸线增加值两项指标,并做单独测评。最终根据测评结果,分类进行排序,每类均按比例排出A、B、C、D档企业。
◆ 配套实施差别化政策。对A、B档企业,给予财政补助资金、减负、土地出让、城镇土地使用税、服务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对于列入C、D档的企业,既施以差别化政策,同时对具体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帮助企业找出薄弱环节,促进企业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安全、环保等达标改造以及改善企业管理等,加快提升企业效益。同时整治个别低效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处置闲置土地厂房。
◆ 通过系列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进我市“亩均论英雄”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渔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
-
◆ 2018年全市计划新建文化礼堂18家,经过各方努力,到9月底,已建成15家,完成全年任务的83%。
◆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并通过验收渔农村文化礼堂172家,覆盖全部乡镇、25个住人岛屿、61%多的渔农村社区,文化礼堂覆盖率和省级先进县(区)创建率两大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评选出市级示范点60个、首批四星级文化礼堂21个。新建社区、柳行社区、干施岙村、枫树社区、花鸟村文化礼堂被省里命名为五星级文化礼堂。
◆ 文化礼堂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阵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基层各地新的文化地标,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精神家园”作用日益显现。 -
城乡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
根据《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分类标准调整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类。
◆ 截至今年9月,我市城区分类覆盖面达到90%,岱山、嵊泗两县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分类覆盖面达到66%。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4%,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 团鸡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至今已处置生活垃圾233万吨,发电约6.2亿度,按每户家庭每月200度用电量计算,可满足20万户家庭16个月的生活用电。2016年建成团鸡山餐厨垃圾处置中心,至今已处置餐厨垃圾1.8万吨。
◆ 2018年,全市共有88个社区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截止到9月底,已累计发放分类垃圾桶22400余套。近五年来,累计有224个社区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
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 两提升”长效机制
-
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 两提升”长效机制是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随着该项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深入海岛、社区基层坐诊、指导,基层群众不仅可以足不出户看专家门诊,基层医生的服务水平也大幅提升。
◆ 2014年9月,启动了省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舟山群岛新区项目,17家省级医院对口支援我市13家医院,通过不定期派遣专家到我市开展帮扶工作,各受援医院管理能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 市、县两级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多家市级和县级医院合作办医,长期派驻多位医生在岱山、嵊泗县服务当地老百姓。舟山医院全面托管金塘中心卫生院,长期派遣医务人员到金塘中心卫生院工作,大大提升了受援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普陀区以普陀医院为龙头率先组建了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其他县(区)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县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下沉。
◆ 建立舟山群岛网络医院,上线以来,开通了远程急会诊、远程专家门诊、在线疾病监测、远程放射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9项服务功能,让海岛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的专家服务。2017年“舟山群岛网络医院”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
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
-
◆ 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架构。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编制《舟山市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升级版战略规划》,建立了市领导联系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清单、工作督查、重点任务定期通报等制度。
◆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定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全市现有渔农家乐旅游村43个、旅游点58个,渔农家乐经营户(民宿)3119户,今年1-9月全市渔农家乐接待游客942万人次、营业收入21.42亿元。普陀展茅省级田园综合体获评浙江省“最美田园”称号,国庆长假 7天接待游客6.2万人次。
◆ 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累计创建了美丽海岛特色村100个、美丽海岛生态廊道、主题风景线14条,全市296个渔农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224个渔农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渔农村实现天更蓝、水更清、村更美。
◆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舟山渔民号子、渔民开洋谢洋节、舟山锣鼓、渔民画等传统渔农村文化得到全面复兴;文明村镇、身边好人、美德少年、最美家庭的评选推进渔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新的乡风文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激发出乡村文明内在潜力,定海大鹏岛、岱山东沙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累计建成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24个。 -
基层治理长效机制建设
-
◆ 近年来,我市以“枫桥经验”为抓手,不断推进基层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 打造“海上枫桥”升级版。近5年来,全市各类海上纠纷下降46.5%,刑事案件下降41.3%,安全生产事故下降64.1%。
◆ 深化全科网格建设。今年来,发现上报各类事件信息 101687条,处理101630件,事件处理率达到99.9%,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网格•家”等网格品牌4个。
◆ 健全“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了多个宪法主题公园和宪法广场,在群众聚集点建立打造10余种普法阵地、40余个“法治民宿”。
◆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1337家,去年通过“家门口”的治理与服务项目,服务社区居民约1.5万余人。
◆ 加快“互联网+”社会治理建设。推进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共受理纠纷1920件,调解成功率为90%;推进“雪亮工程”建设,通过预警和应用,全市景区扒窃案件同比下降60%。
◆ 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已建成县、乡、村三级心理服务点433个,组织心理服务活动1000余次,发放编印心理卫生核心知识手册10000册。
◆ 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居住证业务改革,积极探索出租房“门禁式”管理模式,我市人口基层管理工作各项数据均居于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唯一五项事项全部上榜的地市。 -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
◆ 开发建成全国首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将所有28个审批部门、63个审批事项分别纳入相应审批阶段办理。编制完成7套审批流程图,审批管理系统提供“点菜式”的审批办理事项选择。建设单位根据项目类别,选取需要办理的审批事项,系统自动初始化相应材料清单,最大化减少填报的信息。此外,实行证书二维码,企业自助打印带二维码的证书,实现办事“零跑腿”。
◆ 目前,我市企业投资项目申请材料由原来的286项精简至60项,办理时间由200多个工作日减少至42个工作日,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所有审批阶段在网上办到底的目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舟山模式”在全省推广。